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塑造各有千秋——漫谈老版《渡江侦察记》和老连环画《渡江侦察记》之比较

点击左上方关注“图说老电影”

作者:道坦


连环画《渡江侦察记》封面

电影是文学与摄影两大艺术门类高度融合的艺术形式,连环画是文学与美术两大艺术门类相结合的艺术。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但凡跟文学沾边的艺术,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往往是决定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
我们所喜爱的电影作品和连环画作品当中,往往有一些让人久久难忘的人物,而观众、读者对于一部电影、一本连环画的记忆之长久与感受之深刻,又往往与人物形象的真实、生动、有血有肉成正比。


连环画《渡江侦察记》第97图



连环画《渡江侦察记》第134图


连环画《渡江侦察记》第129图

熟悉连环画的读者都知道,我国连环画巴洛克时期“南顾北刘”当中的“南顾”——顾炳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以铅笔素描形式创作过一部与电影同名的连环画《渡江侦察记》,这部作品以出色的美术细节,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解放军侦察兵周长喜,一个是江南游击队队长刘四姐。顾炳鑫通过两个画幅就让读者深深地记住了周长喜,一个画幅是第97图,周长喜冒着生命危险,化装前往敌军司令部附近的菜地里,接通了敌人的电话线,从而得到重要情报。一个画幅是第134图,身负重伤的周长喜为了掩护战友撤退,驾驶卡车冲入敌人的车队,与敌人同归于尽。顾炳鑫只通过一个画幅就让读者记住了刘四姐,这便是第129图,刘四姐挂在飞驰的卡车车厢外,用20响的驳壳枪向敌人的摩托车射击。


连环画《渡江侦察记》第157图

遗憾的是,在《渡江侦察记》电影中塑造得最精彩、最生动的人物形象——吴老贵,在顾炳鑫的同名连环画中却黯然失色。电影当中,吴老贵是个风趣的解放军侦察兵,编剧和导演赋予他的可爱之处,不仅是机智、勇敢、有自我牺牲精神等一般概念,而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他喜欢喝酒,酒,对于这个有着严格纪律性的解放军侦察兵来说,喝一点酒不算犯纪律。从吴老贵的绣字鞋,我们知道他有一个贤惠的老婆和一个美满的家庭。酒和鞋贯穿始终,最后,在布满敌军铁丝网的长江南岸,他嘱托小马给亲人带话,喝了最后一口酒,壮烈牺牲。而在连环画中,我们既没有看到酒,也没有看到鞋,看到的却是第157图概念化的豪言壮语:“不要难过,没有流血牺牲,就没有革命的胜利,趁我活着,掩护你!”
当然,吴老贵在连环画当中黯然失色,不能怪画家顾炳鑫,因为文字脚本中没有的,画家不能无中生有。如果要怪,只能怪文字脚本的改编者章程,他对高尔基的“文学即人学”的著名论断没有吃透精神。



电影连环画《渡江侦察记》封面。在1954版老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吴老贵由上影老戏骨齐衡扮演,其他重要角色李连长、周长喜、刘四姐分别由孙道临、康泰、李玲君扮演。


电影连环画《渡江侦察记》第159图,证明“酒”贯穿吴老贵这个人物塑造的始终。



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影厂用彩色胶卷重拍了故事影片《渡江侦察记》,除了敌情报处处长仍由陈述扮演外,其他重要角色全部换人,李连长由王惠扮演,吴老贵由吴喜千扮演,周长喜由王孝忠扮演,刘四姐由张金玲扮演。那个时期,文艺走入了概念化模式,流于宏大叙事,缺少真实的细节,显得苍白。比如吴老贵,既没有酒,也没有鞋。重拍的彩色《渡江侦察记》,除了色彩好看,技术手段领先,其他完全无法跟老版《渡江侦察记》相提并论。(貌似新版张金玲的刘四姐还是不错滴!小编语)



相关链接:

刘四姐与李连长的初遇:《渡江侦察记》54·74版本

迎国庆解放战争电影回顾展播《渡江侦察记》

电影录音《渡江侦察记》1974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